劉大旗十二歲那年讀五年級,再過半年就讀六年級了,六年級讀完小學就畢業了。劉家老屋年年增加新生,一個學前育紅班,一二年級混編一個班,三四年級混編一個班,五年級本來就是一個混編班。雖然人數不算太多,也突破一百號學生了。幸虧前年冬天提前著手,又準備了一批嶄新的松木桌椅。
劉老爹和趙眼鏡使盡渾身解數,仍然力不從心。一方面劉家老屋場地太小,現在連后院廂房都坐滿了學生,長此下去不堪重負。另一方面他們擔憂學生多教不過來,班級混編也有弊端,現在不得已而為之,怕將來誤人子弟。
兩人多次找許前進商量,認為籌建新校已是當務之急。但是建校花費實在太大,對三劉村來說時機遠不成熟。最后決定從五年級高年齡段學生中,抽調劉青山、蔡招娣、許三妹三人,邊讀書邊協助劉老爹管理育紅班。到了秋下劉青山被安排到苗圃場學園藝,蔡招娣和許三妹成為代課的“學生老師”。
清明節后某天上午,趙眼鏡正給五年級學生上課。許前進和劉老爹,身邊還有一長一少兩位陌生人,像是從城里來的,似曾相識,突然出現在教室門口。劉老爹示意趙眼鏡,停下來讓學生們自習。幾個人來到前院堂屋,年長的那位看見毛主席像,帶頭恭恭敬敬鞠一躬,年輕的那位、趙眼鏡他們也跟著鞠躬。
“趙縣長您好!您辛苦了!真是辛苦了!我姓唐,現任楚陽市郊區縣委辦公室主任。你走的時候我們見過一面。這位是秘書兼司機小雷。我受縣委委托,今天是專程來接你回去的。”還沒坐下,身穿黑色呢子外套的唐主任,伸出雙手主動握住趙眼鏡的手,哈著腰一個勁說話,語氣像是慰問又像是道歉。
唐主任打開隨身攜帶的公文包,拿出一份抬頭“中共楚陽市委組織部”的紅頭文件,雙手遞給趙眼鏡。一邊說,“這是市委組織部下發的確認函。已經調查確認您出身知識分子家庭,歷史清白,擁護中國共產黨,改名趙解放是向往革命之舉。結論是官復原職、重新工作、繼續為人民服務。請您過目。”
趙眼鏡沒有說話,接過文件仔細閱讀一遍,確信這是真的事實。默默等待五年多,從來沒有對人說起,甚至包括劉老爹和許前進。但他心里始終堅信,總有一天組織上會查清問題,還自己以清白。沒想到這一天突然來了。
“老趙,不,趙縣長!我們馬上幫你收拾行李。中午給你踐行!”許前進和劉老爹幾乎異口同聲。
“趙縣長,我們回城吃飯吧?”唐主任懇求似地說。
“這樣吧,唐主任,你們也辛苦了,一起在這吃個便飯。然后你們先回去,向縣委匯報,說我還有點事要交待,給我一天時間。后天上午麻煩你再跑一趟來接我,好不好?”趙縣長看著唐主任輕聲說道。
“好!沒問題!”唐主任答得飛快。小雷不住點頭。
2劉老爹敲響放學鐘,學生們一哄而散。他叫來大旗幫忙,趕緊張羅做飯。半個時辰不到,四大碗夾帶玉米面的白米飯,端到堂屋還在說話的四人面前。趙縣長和許前進端起碗吧啦吧啦就吃,唐主任和小雷面面相覷,知道準定沒菜,也端起碗勉勉強強吃起來。劉老爹和劉大旗蹲在廚房大快朵頤。
吃過飯唐主任說還有事處理,帶著小雷發動吉普車穿街而去。唬得街邊不知底細的村民和學生前仰后翻——這是三劉村青石板街第一次看到吉普車。
下午劉老爹繼續上課,蔡招娣和許三妹抽空幫忙。趙縣長決定邀請許前進、劉青山,同上一次駝峰山。同時請劉老爹不忘通知五年級學生,明天早上整裝待發,一起去白沙洲做課外練習。
新學期以來,趙眼鏡心里有兩個愿望:跟孩子們爬一次駝峰山,上一次白沙洲。現在突然要走,跟孩子們一起爬山看來是沒有機會了,那就今天下午馬上出發,跟許前進他們一起進山。看看幾年來新栽的樹苗,看看已經開始實土培育的苗圃場,看看駝峰山的雙主峰,還有那號稱老鼠尾巴溝的深山老林。
帶孩子們上一次白沙洲,安排在第二天早上實現。許前進叫來全村僅有的三條漁船,剛好坐下五年級29名學生,還有趙縣長和他、兩位民兵。木船全部由老漁民親自操槳,孩子們唧唧喳喳興奮難耐。許前進不住提醒大家注意安全,請同學們一定坐穩扶好,不能將手伸進水波里。
小船靠岸,同學們踏上沙灘歡呼雀躍。趙縣長將大家集中在灘頭,定了三條規矩:(一)都在沙灘上玩,任何人不準下水,老師喊走立即上船;(二)每人負責找一塊穿心石,今天下午帶到教室做展覽;(三)回去后每人寫一篇關于白沙洲的作文,下個星期一準時交到劉老師手中。最后補充一條:趙老師、許隊長和兩位民兵負責學生安全,漁民伯伯負責把船停靠穩當并注意休息。
午時未到,玩興正酣的同學們,全部安全上船打道回府,各自歸家。大家都惦記著下午的展覽,個個提前來到教室。我看看你撿的鵝卵石,你看看我撿的螺螄殼,相互之間比顏色、比形狀、比大小,比誰撿的多,誰撿的好看。
劉老爹鐘聲一響,趙眼鏡走上講臺,展覽開始。同學們將撿回的“寶貝”,都放在自己課桌上。然后排成一個長隊,依序走到每張桌前,一個個瞪大眼睛盯著看。接著換低年級同學,一個班一個班輪流看過一遍。讓低年級的同學們,親眼目睹來自白沙洲的“寶貝”,也算彌補他們沒有親臨白沙洲的遺憾。
趙眼鏡鑒賞性的大聲說,劉大旗同學撿到一塊真正的穿心石:乳白色的,玉佩一般大小,最妙的是有一面布滿石紋,看起來像兩個對望的小人,而且小人的頸部有一個小圓孔,正可以穿系紅繩用于佩戴。
這的確是一塊上好的穿心石。同學們艷羨不已,蔡福生更是眼放綠光,劉大旗緊握手中,生怕被人搶走。劉老爹走過來,接過穿心石看了看,說:“趙老師,這塊石頭可以做個標本。我替劉大旗保管好不好?”趙眼鏡點點頭。
接著,趙眼鏡把記有駝峰山駱駝神、白沙洲漢江女神、一系列典故的日記本拿出來,結合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研究的關于穿心石、穿天節的傳說故事、歷史淵源、實地考證等,從頭到尾,大略地給同學們講述一遍。
然后,他當場朗誦《詩經??周南?漢廣》和《白沙洲兮我家鄉》兩首詩,并一字不漏背誦一遍。也不管大家聽沒聽懂,聽懂多少,他非常少見地提出一個硬性要求:第一首每個同學必須流利背誦;第二首劉大旗必須滾瓜爛熟。
趙眼鏡以這種方式,告別了他朝夕相處的學生。同時,也告別了任勞任怨的劉老爹,拼搏進取的許前進,學業漸長的劉大旗,手藝精湛的蔡木匠,沉默寡語的許爹爹,脫穎而出的劉青山,以及每一個革命老區的善良百姓。
當然,還有他賴以落腳的劉家老屋,清早撿糞的青石板街,起早貪黑的河灘地,歇涼下棋的三棵樹,枝繁葉茂的駝峰山,碧波蕩漾的桃花溪,養在深閨的白沙洲。還有紅紅火火的木材廠,規模宏大的苗圃場,修整一新的出村路,枝干挺拔的小白楊,以及三劉村每一處山山水水、溝溝坎坎。
明天他就是重新走馬上任的趙縣長了。他又將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和面貌,來回報養育他五年多的革命老區、偏僻得常常被人遺忘的駝峰山人呢?
3趙縣長官復原職回到郊區縣,三個月后火速提拔,成為楚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,分管文化、教育、衛生系統。上任一周,他就主持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教育活動。主題是:“開展憶苦思甜教育,幫扶革命老區脫貧——楚陽市教管委幫扶駝峰山革命老區教育實踐活動”。他親自帶領市教管委考察團,重點考察駝峰山三劉村。一行人分坐三輛吉普車,徑直來到劉家老屋。本來今天放暑假,許前進提前接到通知,安排學生集合待命。由劉守志、劉青山帶隊,現已整齊站在青石板街劉家老屋門前。許前進和六個小伙子,身穿民兵訓練服站立一旁。附近群眾饒有興趣觀望不止。
趙副市長雖然頗感意外,但是看得出來很高興。他拍拍許前進的肩膀,開始對隨行人員介紹,“駝峰山是個革命老區。三劉村是個三不管之地。省林業部門鞭長莫及。縣和公社兩級政府管理缺失。我在此地勞動五年多,對這里情況比較熟悉,體會比較多,感受比較深。”
“這位小伙子名叫許前進,是三劉村民兵連長兼生產隊長。這位領隊名叫劉守志,兢兢業業教了五年書,至今還是個編外。這位學生老師名叫劉青山,邊讀書邊協助低年級教學。明年小學即將畢業,還不知道初中學校門在哪里。”趙副市長指著前排幾個人,一一做了介紹。
“這里就是三劉村小學。暫借劉守志家祖宅,隊上自辦的學校。場地非常緊湊,又比較簡陋。目前還沒有納入全市教管委系統。走。我們進去看看。”趙副市長指著劉家老屋,一邊說話一邊帶領眾人里里外外看個遍。然后又帶隊接連考察了一道埡南山坡、苗圃場基地、桃花溪沿岸、三棵樹等地方。
隨后考察團來到后院學生教室座談。趙副市長首先請許前進同志介紹三劉村生產情況,請劉守志同志介紹三劉村辦學情況。接著考察團成員各自發表觀感。趙副市長的老同事——市教管委負責人,最后做了表態性發言。
他說:“經過這次實地考察,市教管委對駝峰山三劉村教育狀況感到震撼!三劉村自力更生、自辦學校的艱苦奮斗精神,值得全市教育系統認真學習。市教管委將積極采取措施,抓緊報批并開工建設駝峰山革命老區中心學校項目。全面改善辦學條件,補充加強師資力量。確保明年秋季入學的首屆初中生,準時進新校、上新課!一年之內順利納入全市教育系統,實施統一規范管理。”
趙副市長帶頭熱烈鼓掌!許前進和劉守志起立鞠躬,表示衷心感謝!
其實這鏗鏘表態和熱烈鼓掌,背后還有一段小插曲。當時復職不久的趙縣長登門拜訪那位老同事。一來感謝人家對自己和家人幾年的關照,二來有意動員市教管委早下決心幫扶三劉村辦學。于是欣然受邀接風洗塵之宴。
席間趙縣長堅持不吸煙、不飲酒,坦率地說:“在三劉村五年多,從來沒見過紙煙,沒聞過酒味,就是醋也只吃過一瓶,工作不照樣干?”
老同事不動聲色,出門拿來一瓶山西老陳醋,開玩笑地說,“趙縣長你放膽喝三杯,保證消解你的醋癮。我呢,也在此承諾,堅決想辦法拿到扶持政策,幫駝峰山建所新學校。你看怎么樣?”趙縣長眼也不眨,一口氣連飲三杯。“君子之言,駟馬難追。”逗得眾人從此以后,只想喝醋不想喝酒。
關于長江中文網 | 客服中心 | 榜單說明 | 加入我們 | 網站地圖 | 熱書地圖
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:鄂網文【2019】4555 271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:鄂字5號 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:鄂B2-20120044 鄂ICP備16020266號-5
客服電話 010-53538876 湖北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百度統計
發表評論
溫馨提示:請不要從WORD中直接復制書評,會造成格式錯誤。
評論